image.png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其前身为始建于1909年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熊岳城苗圃”,1913年改名为“满铁农事试验场熊岳城分场”,后历经多次更名,至1984年,称名为“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至今,现隶属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研究领域最广、规模最大的果树研究机构,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研发中心之一,在我国果树科技界占有重要地位。2019年9月26日“中东铁路建筑群——满铁农事试验场熊岳城分场旧址”被国务院常务会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果树所占地面积2050亩,截至2024年6月,现有职工227人,其中,管理21人,专业技术141人,技术工人65人;博士17人,硕士66人;具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7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2人、千人层次6人。设有7个行政科室、4个服务中心、6个研究中心、18个创新团队。

作为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果树所在苹果、梨、李、杏育种与资源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新技术,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果树所拥有我国唯一的国家李杏种质资源圃和我国第一个植物园——熊岳树木园,保存苹果、梨、葡萄、李、杏、树莓、蓝莓、观赏果树等资源3000余份、林木资源600余份;拥有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实验站、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蓝莓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熊岳综合试验站、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营口综合试验站、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熊岳综合试验站、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樱桃熊岳综合试验站。

果树所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对外科技合作渠道。与国外30多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关系,现有国际联合实验室省级1个、院级2个,同法国、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及国内一些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联系,进行学术交流,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近年来,先后组织或参与举办了第八届全国浆果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学术研讨会、第十八次全国李杏学术交流会、中国东部苹果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咨询会等多场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果树所科研创新水平和对外影响力。

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果树所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三农”工作,以科技支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和新建果树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近100个,科技服务除覆盖辽宁省14个市外,品种或技术服务延伸到陕西咸阳、山东青岛、北京通州等农业先进地区,以及西北、东南沿海、长江沿岸等19个省(市、区);2023年,全所23个项目团队、累计20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现场培训和现场观摩百余次、技术指导千余次,印发技术手册上万册。

自1949年以来,果树所共取得科技成果4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75项(其中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0项),取得国际发明zhuanli7项、国家发明zhuanli22项、实用新型zhuanli70项、外观设计zhuanli3项、软件著作权6项、作品著作权8个,制定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21项,先后选育出果树新品种108个,其中,特早熟苹果品种“辽伏”的育成,把苹果栽培地域向南推进4个纬度,填补了我国长江流域没有大苹果栽培的局面;率先从日本引进“富士”苹果并进行丰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带动了全国富士苹果的发展,为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苹果品种更新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国率先进行了设施果树栽培研究,有力地推动了辽宁省内乃至全国设施果业的发展;选育的“岳字”系列耐寒优质苹果新品种、“国字”系列李和杏新品种逐步在全国推广应用,为我国果树品种自强自立、果业迭代更新发挥重要作用。苹果、蓝莓、李、杏等优势、特色果树栽培技术的研发,引领、推动辽宁乃至全国特色高效果业、寒旱山区生态果业和旅游观光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