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郝义团队和沈阳农业大学周倩团队利用活性氧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量对李果实开裂机理进行研究。该研究为李果实贮藏保鲜提供了理论指导。相关成果发表在农林科学一区Top期刊《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6.0)上发表。题为“Regulation of plum fruit cracking process during cold storage period by treatment of preharvest chitosan”(《采前壳聚糖处理对李果实冷藏期开裂过程的调控作用》)。
李在采后贮藏过程中易出现品质劣变现象,如果实开裂、软化,果肉褐变等。‘国峰7号’李果实裂果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对其开裂机理的研究及调控技术至关重要。该研究自采前30 d起用浓度为1.5 %的壳聚糖对‘国峰7号’李进行喷洒。采后将李果实贮藏于0±0.5 ℃和85 %相对湿度的贮藏库中。结果表明:壳聚糖处理可降低李果实活性氧(ROS)水平,有效延缓果实的开裂,维持果实采后品质,并延缓了果实膜通透性的增加和MDA的积累。它还通过调节脂氧合酶(LOX)、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酶(APX)的活性和在果实开裂中的基因表达来维持膜的完整性和细胞内的区隔化,从而增加冷藏期间李果实的耐裂性。以上均表明采前壳聚糖处理能抑制活性氧代谢,提高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量,推迟脂质过氧化进程,延缓李果实采后开裂。该研究的实验结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李果实贮藏保鲜,特别是延缓果实采后开裂及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沈阳农业大学在读博士生郝邢维为第一作者,沈阳农业大学周倩副教授和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郝义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