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果树所科技服务平台丹东观光果树团服务记实
东港市黑沟村地处东港市北部,属于山地丘陵地区,耕作层浅,地下石头较多,立地条件差。该村于2015年注册成立了大城山农业休闲度假区,计划建设以果树观光采摘和休闲旅游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带动和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但对果树新型栽培技术知之甚少,“选什么品种、用什么技术”成了当地村干部头疼的难题。2017年初,经地方申报并逐层审批,国家村级综合服务平台丹东观光果树项目正式启动并在黑沟村执行。项目组由辽宁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栽培技术研究岗位专家、我院果树所于年文研究员为技术首席,带领专家团队为黑沟村进行技术指导,解决了黑沟村的燃眉之急,项目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项目下达后,于年文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进行深入调研,根据黑沟村的气候、地理条件、产业发展现状、果树栽培历史、产业的需求等,选择既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又能满足观光采摘需求和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和品种。最终引进苹果、梨、桃、李杏、葡萄等新品种21个,花期为4月初至5月初,果实成熟期为6月至10月,保证了观光果园在整个生长期,有花看、有果采。确定树种和品种后,根据现代果树栽培技术需求,确定不同品种适宜的栽植密度,采取密植和高纺锤形,达到管理技术简化,操作省工省力,结果早、见效快。
建园伊始,于年文研究员带领团队9名成员,与工人一起奋战在生产一线,面临着两个困难:一是立地条件差。园区地下石头多,用钩机挖出栽植坑后,找不到回填土,挖出的石头在行间垒了一道墙,30个人都没有栽完300棵树;二是本地生产者果树管理技术落后,思想比较固执。专家团队在指导栽树时,采用挖大坑、清除石块、回填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留灌水坑、栽后覆盖地膜、合理密植等技术,生产者对此很不接受。如定植梨树时专家指导栽植的株距定为1.5米,而当地传统的栽植株距是4-5米,当地生产者认为这样的株距栽树就是糊弄人,回填时还有意将石块填入栽植坑中以增加透气性,并且栽完树后不留浇水坑、不覆盖地膜。经多次沟通和讲解,最终按照专家组的方案进行栽植,共建立苹果、梨、李、杏、葡萄和桃的高标准观光采摘园280亩。2017年春东港春季天气干旱、冬季严寒,4-6月没有有效降水,按专家技术操作要求新建园只浇了两次水,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入冬前采取涂白、绑草把、埋土堆等防寒措施,保证所有果树在去年冬季严寒天气里能正常越冬,生长季采用不定干、抹芽、牙签开角、拉枝等技术手段进行管理,2017年新植果树长势良好,其中梨树、杏树高度达到2m以上。
专家团队推广集成果树高标准建园、高纺锤形整形、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7项技术,提高了管理水平,在病虫害防治上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引进杀虫灯、黄板、诱虫带等物理防治措施,减少打药次数,科学合理用药,有效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
为了让果树管理人员眼见为实,打消疑虑,增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于年文研究员组织由果树技术骨干等30多人的队伍,到果树管理比较先进的营口和大连地区参观学习,观看由果树所指导的标准园,提高了技术骨干对新技术的认识程度。一年来,通过培训、田间指导、现场观摩等方式,培训果农770余人次,并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省农科院、辽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等媒体先后宣传3次。通过培训和学习,改变了果农落后的思想观念,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认识,提升了果农管理水平,使他们对省果树所的品种、技术由怀疑到深信不疑。
通过一年的指导与培训,2018年提早实现春天看花、夏天嬉水、秋天采果的观光旅游景区效果。栽后第二年开花株率达到40%以上,打破了当地桃三杏四梨五年的传统观念,在当地引起不小的震动,很多人到果园参观学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正如黑沟村周永成说:“没有果树所的专家,花果山的事也就是想想,没想到第二年就实现了”!项目虽然于2017年年底结束,现已无经费支持,但是专家们依旧通过各种方式扶持着黑沟村,解决时常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为提升村级平台项目的技术影响力,扩大黑沟村——大城山农业休闲度假区果树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7月中旬专家团队邀请辽宁黑土地栏目做了一期名为“科技扶持,荒山变成‘花果山’”的专题片,节目将于近期播出。
科技服务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培养了农民技术人员,使他们的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成为当地带不走的土专家,为项目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项目对接与调研
指导建园
生长季指导果树栽培技术
观摩学习
项目首席专家于年文研究员接受‘黑土地’栏目专访
大城山农业休闲度假区园区图片